|
 |
布朗耳蕨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
【拼音名】Bù Lǎnɡ ěr Jué
【別名】睬甲哈烏(藏名)
【來(lái)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塊狀,橫臥。葉柄短,長(zhǎng)6~8厘米,有溝,褐棕色,與中軸密被鱗片;鱗片淡褐色乃至淡黃褐色;葉倒披針形,長(zhǎng)40~60厘米,寬10~15厘米,下部羽片漸縮短,2次羽狀分裂;羽片長(zhǎng)披針形,長(zhǎng)5~8厘米,寬2厘米;基部最寬;小羽片矩卵形,稍呈耳狀,密接,邊緣疏刺齒狀,齒軟,葉下、葉軸及中肋均被鱗毛;葉下灰綠色。孢子囊群小,不連接,位于近中肋處,子囊蓋全緣,無(wú)毛。
【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澀,寒。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病毒發(fā)疹。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5錢(qián)。
【附方】治熱毒發(fā)疹:布朗耳蕨配升麻、荊芥、防風(fēng),煎湯服。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