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白二丸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Hónɡ Bái èr Wán
【別名】一點血、巖丸子、鴛鴦七、紅黑二丸、野秋海棠、紅白二元、老背少、一口血、山海棠。
【來源】 藥材基源:為秋海棠科植物中華秋海棠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gonia sinensis A.DC. 采收和儲藏:夏季開花前采挖根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有雙球形塊莖,但有較多須根;莖圓柱形,直立,淡褐色,不分枝。葉互生;葉柄長4-15cm,從下到上變短;葉片薄紙質(zhì),寬卵形,長3-12cm,寬3.5-9cm,先端漸尖,常成尾狀,基部心形,偏斜,葉背淡綠色,葉緣有鋸齒。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較小而稀疏,粉紅色,雄花被片4,外輪2,卵圓形,內(nèi)輪2,友蕊多數(shù),基部合生成長約2mm的柄,花藥縱裂;雌花被片5,外輪2片,內(nèi)輪3片,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半月形,有乳頭狀突起。蒴果有2翅,一翅較大,三角形;、果期夏、秋間。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濕的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湖北、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較粗,多為雙球形,直徑1-2cm,表皮干燥皺縮,顯深褐色或棕褐色,下部須根叢生,呈纖維狀,黑褐色;質(zhì)地較軟,易折斷,斷面呈黃白色,纖維性。氣微,味甘、苦。
【性味】味苦;酸;性微寒
【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血止。绘(zhèn)痛。主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外傷出血;痢疾;胃痛;腹痛;腰痛;癭氣痛;痛經(jīng);跌打瘀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