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辣蓼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拼音名】Hónɡ Là Liǎo
【別名】辣柳草、蓼子草、斑蕉草、青蓼、蝙蝠幅草、辣馬蓼、辣椒草、軟水蓼、旱辣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辣寥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lygonum hydropiper L.var.flaccidum(Meissn.)Steward[Polygonum flaccidu Meissn.] 采收和儲(chǔ)藏:花期采收,鮮用或晾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散布腺點(diǎn)及短伏毛。莖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色;節(jié)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托葉鞘膜質(zhì),口緣生長刺毛;葉片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粗毛,上面深綠色,有八字形的黑斑?偁罨ㄐ蛩霠,頂生或腋生,花序梗細(xì)長,上部彎曲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裂片倒卵形,紅色或白色,散布褐色點(diǎn)腺;雄蕊8;花柱3枚。瘦果三角形,外包宿存花被;ü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近水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及臺(tái)灣、云南等地。
【化學(xué)成份】辣蓼全草及根含揮發(fā)油,鞣質(zhì)及黃酮類物質(zhì):水蓼素(Persicarin),水蓼素-7-甲醚(Persicarin-7-methyl ether),3’-甲基鼠李素(rhamnazi)及金絲桃甙(hyperin),又含蒽醌衍生物及蓼酸(polygonic acid)等[1]。
【藥理作用】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較強(qiáng)的抑制作用。日本所產(chǎn)的馬蓼Polygonum blumei Meissn.與犬蓼Persicaria longiseta有驅(qū)蛔作用。
【性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解毒;除濕;散瘀;止血。主痢疾;泄瀉;乳蛾;瘧疾;風(fēng)濕痹痛;跌打腫痛;崩漏;癰腫疔瘡;瘰疬;毒蛇咬傷;濕疹;腳癬;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漱。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根:治痢疾。 2.《泉州本草》:清熱解毒,止渴,利小便。治胃腹冷痛,中暑煩渴,小兒痢疾,蛇犬咬傷。3.《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去風(fēng)濕,通關(guān)竅,散瘀,解毒,殺蟲,止血。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