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栗子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1.《廣東中藥》。 2.《桂海虞衡志》:石栗,圓如彈子,每棵有梗抱附之,類杓柄,肉黃白甘韌,附肉有白靨。不可食,發(fā)人病。北人呼為海胡桃是也。
【拼音名】Shí Lì Zi
【英文名】Seed of Belgaum Walnut, Seed of Kekuioiplant, Seed of Bancouloiplant, Seed of Lumbangoilplant, Seed of Otaheite Walnut
【別名】海胡桃、黑桐油、油果、檢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石栗的成熟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eurites moluccana (L.)Willd.[Jatropha moluccana 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熟時采收,取出種子,曬干。
【原形態(tài)】石栗 常綠喬木,高達(dá)13m。幼枝和花序均被揭色星狀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6-12cm,頂端有2枚小腺體;葉片卵形至闊披針形,長10-20cm,寬5-17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截平,稀有急尖或淺心形,全緣或3-5裂,幼時兩面被褐色星狀短柔毛,后變無毛或僅于背面流被星狀短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白色。圓錐花序頂生,雄花花萼闊卵形,長約3mm,通常2深裂,鑷合狀,外面密被星狀短柔毛;花瓣5,長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約6mm,先端鈍,基部被毛;雄蕊15-20,著生于隆起、被毛的花托上,花絲短,基部被星狀短柔毛,花藥卵形,向內(nèi);雌花花被與雄花無異;子房球形,長約2mm,密被星狀短柔毛,2室,花柱2裂。核果肉質(zhì),近球形或闊卵形,直徑5-6cm,具縱棱,有種子l-2顆;ㄆ4-7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野生或栽培于樹旁及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性狀】干燥種子,外有硬殼,呈不規(guī)則的扁圓形,徑約2-3cm,先端凸起稍尖,外表有黃白色白膜。除去薄膜,顯出黃綠色或棕褐色之木質(zhì)堅硬種皮。表面凹凸不平,有淺縱溝,腹面有明顯的種臍,種脊明顯或模糊,種皮厚約2mm,內(nèi)有白色種仁,極富油質(zhì),味甘而油膩。以個大、飽滿為佳。
【化學(xué)成份】殼占種子全重的68%,含7.9%-9.8%,粗蛋白1.7%-2.2%,灰分4.0%-7.7%。種仁占種子全重的32%,含油54.77%(棕櫚酸8.17%,硬脂酸3.38%,油酸39.52%,亞麻酸38.29%,甘油8.68%,不皂化物0.96%)。去油的殘渣含蛋白質(zhì)45.15%,糖31.47%,谷氨酸7.05%。
【藥理作用】種子油中的辛辣樹脂,有致瀉作用。
【性味】甘;寒;有小毒
【歸經(jīng)】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潤腸。主閉經(jīng);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或燒灰存性。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廣東中藥》Ⅱ:生吃能令人嘔,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廣東中藥》Ⅱ:通經(jīng),清瘀熱,治經(jīng)閉。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