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念癀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福建
【拼音名】Sì Niàn Huánɡ
【別名】龍吐珠、九龍吐珠(福建)。
【來源】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海綠的全草。
【原形態(tài)】 海綠,又名:琉璃繁縷。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無毛。莖叢生,分枝,有四棱,高10~30厘米,稍淡綠白色。單葉對(duì)生;卵形至狹披針形,長(zhǎng)1~2.5厘米,寬5~15毫米,先端尖或稍鈍,基部渾圓,全緣,紙質(zhì),無柄,包莖。花單生葉腋,花梗長(zhǎng)2~3厘米,無苞;萼裂5片,線狀披針形,長(zhǎng)4~6毫米,銳尖;花冠通常青紫色,偶紅色,直徑1~1.3厘米,裂片5,倒卵圓形,展開,往往微有緣毛;雄蕊5,花絲有毛;子房上位,無毛,花柱絲狀。蒴果球形,徑約4毫米。種子暗棕色,密生瘤狀突起。花期3~5月。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田邊、濕地。分布我國東南部。
【性味】味酸澀,無毒。(福建)
【功能主治】治一切毒蛇或狂犬咬傷,絞汁內(nèi)服,渣敷患處;又治陰癥瘡瘍及鶴膝風(fēng)。(福建)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5錢(鮮者0.5~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