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參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Shā Shēn
【別名】南沙參、泡參、泡沙參
【來源】為桔梗科沙參屬植物四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A. berticillata (Pall.) Fisch.]、杏葉沙參A. axilliflora Borb [A. stricta Miq.]或其同屬植物,以根入藥。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刮去粗皮,即時曬干。
【原形態(tài)】 1、四葉沙參(輪葉沙參)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主根粗肥,長圓錐形或圓柱狀,黃褐色,粗糙,具橫紋,頂端有蘆頭。莖常單生,少有叢生,除花序外不分枝,無毛;~成叢,卵形、長橢圓形或近圓形;莖生葉常4片輪生,偶有5~6片輪生,外形變化很大,由卵形、披針形至條形,長4~8厘米,寬1.5~3厘米,邊緣有粗鋸齒、細鋸齒至全緣,葉越寬,齒越粗。夏季開花,花序圓錐狀,下部花枝輪生,頂部花枝有時互生;花萼光滑而小,杯狀,先端5裂,裂片條狀;花冠藍色,窄鐘形,長約1厘米,先端5淺裂;雄蕊5;雌蕊1,下部具肉質(zhì)花盤,花柱細長,突出花冠外,柱頭2裂,子房下位。蒴果球形而稍扁,孔裂,含有多數(shù)種子。 2、杏葉沙參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細毛。主根粗肥,細長圓錐形。莖單一,直立,上部分枝;~有長柄,葉片廣卵形;莖生葉互生,有短柄或無柄;葉片卵形或窄卵形,長3~7厘米,愈向上部葉愈窄小,邊緣有粗細不等的鋸齒。夏季開花,寬相近,藍色。蒴果近球形。
【生境分布】 1、四葉沙參(輪葉沙參) 生于山野陰坡草叢中、林緣或路邊。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2、杏葉沙參 生于路旁、山坡石縫或草叢中。分布于華東、中南及四川等地區(qū)。
【化學成份】 1、四葉沙參的根含三萜類皂甙為沙參皂甙(C30H58O4)。 2、杏葉沙參的根含呋喃香豆精類:花椒毒素(xanthotoxin 或 ammoidin,為8-甲氧基補骨脂素)。
【藥理作用】 1、本品有祛痰作用,可持續(xù)4小時以上。 2、沙參的1:40浸液無溶血現(xiàn)象,但能與紅血球作用變色而發(fā)生混濁沉淀。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潤肺止咳。主治氣管炎,百日咳,肺熱咳嗽,咯痰黃稠。
【用法用量】2~4錢。
【附方】肺熱咳嗽無痰,咽干:(南)沙參、桑葉、麥冬各4錢,杏仁、貝母、枇杷葉各3錢。水煎服。
【備注】 同屬植物凡主根粗壯者均可作沙參(南沙參)入藥,常見的還有以下數(shù)種: 1、闊葉沙參Adenophora pereskiaefoli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Fisch., ex Loud.。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安徽等省。 2、山沙參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青海、四川等省。 3、長柱沙參Adenophora stenanthina (Ledeb.) Kitag.,分布于東北各省。 4、柳葉沙參Adenophora coronopifolia Fisch.,分布于東北各省。 5、線齒沙參Adenophora capillaris Hemsl.,分布于四川省。 6、西南沙參Adenophora buueyana Diels,分布于四川、云南等省。 7、百合葉沙參Adenophora lilifolioides Pax et Hoffm.,分布于西藏。 8、紫沙參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等省。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