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鐵角鳳尾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
【拼音名】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
【別名】石林珠(《峨嵋藥植》),瓜子蓮(《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豬宗七(《陜西中草藥》)。
【來(lái)源】為鐵角蕨科植物鐵角蕨的帶根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3~35厘米。根莖短,密被粗篩孔狀鱗片。葉簇生;葉柄長(zhǎng)3~10厘米,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一次羽狀復(fù)葉,線狀披針形,長(zhǎng)10~25厘米,寬約1.2~1.5厘米,兩端稍漸狹;羽片疏生,20對(duì)左右,有極短小柄,斜卵形或扇狀橢圓形,長(zhǎng)5~6毫米,先端鈍形,前緣有細(xì)齒,基部廣楔形;葉稍呈草質(zhì),表面濃綠色。孢子囊群線形,每羽片上有6~8枚,與中脈略成斜交,囊群蓋同形。
【生境分布】生于山溝中石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廣東、臺(tái)灣、河南、陜西、山西等地。
【藥理作用】葉含粘液質(zhì)。作用參見(jiàn)豬鬃草條。
【性味】《陜西中草藥》: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滲濕,止血,散瘀。治痢疾,淋病,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瘡癤疔毒,跌打腰痛。 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紅白痢,連根葉酒煎服。 ②《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及腰痛,浸酒服。 ③《廣西藥植名錄》:外用止血,治火傷。 ④《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疔瘡熱癤,搗爛敷。 ⑤《陜西中草藥》:利水,通淋,補(bǔ)腎,調(diào)經(jīng)。治小便淋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遺精,陰虛盜汗。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4錢(qián);或浸酒。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