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藤烏頭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Ténɡ Wū Tóu
【別名】血烏、見血封喉(《中藥材品種論述》),蔓烏頭(《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藤烏、羊角七(《藥學(xué)學(xué)報》12(10):684,1965)。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瓜葉烏頭的塊根。7~9月采挖,除去須根,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塊根倒圓錐形,長可達(dá)6厘米以上。蔓莖于向陽的一側(cè)呈紫色,光滑,分枝。葉互生,寬圓卵形,長5.5~7.5厘米,寬5.5~6.5厘米;葉片掌狀3深裂,中央裂片最大,梯狀菱形或卵狀橢圓形,頂端銳尖,側(cè)裂片斜卵形,基部更分2淺裂,裂片邊緣疏生鈍齒;葉基部截形或淺心形,兩面光滑無毛;葉柄長2~3厘米。花序含2~12花,小苞片條形;萼片5,藍(lán)紫色,花瓣狀,上萼片盔形,具短喙,側(cè)萼片倒卵狀寬匙形,下部萼片卵狀橢圓形,除側(cè)萼片內(nèi)面疏生白色長毛外,余均光滑無毛;花瓣2,無毛,藏于盔瓣內(nèi),蜜腺體下部擴(kuò)張至基部的裂口近截形,距長2毫米:雄蕊多數(shù);心皮5,無毛或稀生微柔毛。蓇葖果長圓筒形,長1.2~1.5厘米;ㄆ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坡樹叢或林緣路邊陰濕草叢中。分布四川、湖北、湖南、陜西、河南、江蘇、浙江等地。
【炮制】清水浸漂至略存麻味,用甘草、黑豆煎湯拌蒸或同煮透后,取出曬干。
【性味】《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辛,溫,有大毒。
【功能主治】 鎮(zhèn)痙,降壓,發(fā)汗,利尿。治腰腿痛,無名腫毒,跌打損傷,癬瘡。 ①《中藥材品種論述》:治癆傷。泡酒服治腰腿痛。 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鎮(zhèn)痙,鎮(zhèn)靜。降低血壓,發(fā)汗,利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分;泡酒或研末為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本品毒性甚烈,不經(jīng)炮制,不宜內(nèi)服。
【附方】 ①治無名腫毒:藤烏頭以飯米湯在糙碗上磨成漿狀敷患處;如已潰爛破口應(yīng)留頭。(《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跌打損傷:藤烏頭五分。水煎,沖酒服;或?qū)⒏枚垢笾坪,曬干,酒炒研?xì)粉,每次吞服二分。(《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③治癬瘡:藤烏頭,研末水調(diào)敷。(《中國藥用植物綱要》)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