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鴨兒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國藥提要》
【拼音名】Yā ér Qín
【別名】三葉、起莫、三石、當田(《別錄》),赴魚(《蜀本草》),野蜀葵(《國藥提要》),三葉芹(《經濟植物手冊》),水白芷、大鴨腳板(《貴州民間方藥集》),鴨腳板草(《四川中藥志》),野芹菜、紅鴨腳板、水芹菜(《貴州草藥》)。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鴨兒芹的莖葉。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細長成簇。莖直立,呈叉式的分枝。葉片廣卵形,長5~18厘米,3出,中間小葉片菱狀倒卵形,長3~10厘米,寬2.5~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兩側小葉片斜倒卵形,小葉片的邊緣鋸齒狀或有時2~3淺裂,葉柄長5~17厘米;莖上部的葉無柄,葉片縮小,小葉片披針形。復傘形花序呈圓錐狀;傘梗4~10個,不等長;總苞和小總苞各具1~3個線形早落的苞片和小苞片。小傘形花序有花2~4朵;花白色,有時帶淡紫色;萼齒不顯;花瓣頂端向內彎;花柄線形,極不等長,短的僅3毫米。果實線狀長卵形,兩端窄,常彎曲,長4~6毫米,果棱細線狀圓鈍;ㄆ4~5月。 本植物的根(鴨兒芹根)、果實(鴨兒芹果)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長在林下陰濕處。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化學成份】含揮發(fā)油,其中有:異丙叉丙酮、異丙烯基丙酮、甲基異丁基甲酮、α-及β-蒎烯、莰烯、β-月桂烯、二戊烯、對-聚傘花素以及γ-松油烯、異松油烯、反式β-羅勒烯。
【性味】 辛苦,平。 ①《別錄》:味辛。 ②《陜西中草藥》:苦微辛,平。 ③《常用中草藥配方》:辛淡微苦,寒。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活血,消腫。治肺炎,肺膿腫,淋病,疝氣,風火牙痛,癰疽疔腫,帶狀皰疹,皮膚瘙癢。 ①《別錄》:主寒熱,蛇、蜂螫人。 ②《分類草藥性》:治白淋,消腫毒,調經,退火。 ③《天寶本草》:火牙噙之即消。葉:搗敷耳根后,脫眼內翳。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外敷治臁瘡。 ⑤《四川中藥志》:消炎理氣。治虛弱勞累,膀胱疝氣,五淋尿閉及無名腫毒。 ⑥《陜西中草藥》:活血祛瘀,鎮(zhèn)痛止癢。治跌打損傷,皮膚瘙癢。 ⑦《常用中草藥配方》:抗菌,消炎,解毒,止血,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①治小兒肺炎:鴨兒芹五錢,馬蘭四錢,葉下紅、野油菜各三錢。水煎服。 ②治肺膿腫:鴨兒芹一兩,魚腥草二兩,桔梗、山苦瓜各二錢,瓜蔞根五錢。水煎,一日三次分服。 ③治百日咳:鴨兒芹、地胡椒、卷柏各三錢。水煎,一日三次分服。 ④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鴨兒芹五錢,瓜子金三錢,金銀花藤二兩。水煎服。 ⑤治黃水瘡:鴨兒芹、香黃藤葉、金銀花葉、丹參、鬧羊花葉各等分。共研細末,用連錢草、三白草(均鮮品)搗爛絞汁,調涂于患處。 ⑥治一切癰疽疔毒,惡瘡,已潰未潰均可服用:鴨兒芹、馬蘭、金銀花各五錢,鴨跖草一兩,臺灣萵苣、絲瓜根各三錢。水煎,二次分服。 ⑦治腫毒皮色不變,漫腫無頭:鴨兒芹、東風菜各五錢,柴胡一兩。水煎,一日三次分服。并用鴨兒芹、東風菜各等分,研末,好燒酒調敷。 ⑧治帶狀皰疹:鴨兒芹、匍伏堇,桉葉各一兩,酢漿草二兩,共為細末,醋調敷。(①方以下出《常用中草藥配方》) ⑨治皮膚瘙癢:鴨兒芹適量,煎水洗。(《陜西中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