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珍珠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吨参锩麑崍D考》:葉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墻陰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樹芽,葉亦晝開夜合,葉下順莖結(jié)子如粟,生黃熟紫。
【拼音名】Zhēn Zhū Cǎo
【別名】星秀草、羊毛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珍珠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gina saginoides (L.) Karsten[Sper-gula saginoides L.」 采收和儲藏:4-5月間采集,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或二年牛小草本,高6cm左右。全株無毛。莖叢生。葉對生;葉片線形,長達15mm,寬0.7-1mm,具1條脈,基部抱莖,合生成短鞘狀,先端具短凸尖;▎我,腋生于莖項;花梗直立,長(6)13-23mm;萼片5,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約2mm,先端鈍圓,背面具3條脈,邊緣及先端白膜質(zhì);花瓣5,稀為4,白色,倒卵狀長圓表,先端圓,約比萼片短一半或更短,于果期宿存;雄蕊5;花柱5。蒴果橢圓狀卵形,與萼片等長,5瓣裂。種子淡褐色,腎狀三角形,徑0.3-0.4mm,兩側(cè)稍扁,背部帶淺槽,表面被低微的小突起;ㄆ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3800m的河岸粘泥質(zhì)水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云南。
【藥理作用】100%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有抑菌作用。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息風止痙;清熱利濕。主破傷風;黃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附方】①治紅白痢疾:葉下珠鮮草一至二兩。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調(diào)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傳染性肝炎:鮮葉下珠一至二兩。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一周。(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③治小兒疳積,夜盲:葉下珠五至七錢,雞、豬肝酌量。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疳眼,疳積,煲肉食或煎水洗。治頭上生瘡仔成堆,痛癢難抵,煎水洗,研末開油搽亦可。 2.《臨證指南》:治小兒諸疳瘦弱,眼欲盲。為未白湯下,或蒸煮魚肉食。 3.《植物名實圖考》:治瘴氣。 4.《福建民間草藥》: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傷。 5.《貴州民間藥物》:理氣消腫。 6.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肝明目,滲濕利水。治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尿路結(jié)石。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痢疾、腹瀉:取新鮮全草2-3兩,或干品l-2兩,洗凈加水50Oml,煎至200ml,每天l劑,早晚分服。小兒酌減。治療36例,治愈23例,顯效12例,無效1例。有的服兩次即愈。 2.治療狂犬咬傷:取全草4-6株(小兒酌減)煎服。另用全草同冷飯粒搗敷受傷之處。6例受狂犬咬傷的患者用上法處理后,均安全無恙。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